沁水和端氏哪个?沁水端氏端娘娘
沁水县历史沿革
元至元三年,端氏县并入沁水县,属晋宁路。近现代历史:明代隶冀宁道,清代属泽州府,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。1938年3月3日,沁水县城沦陷于侵华日军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共在沁水境内开辟出多块抗日根据地。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。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。
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。1947年7月士敏、沁水两县合并,恢复原沁水县建制。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,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。新中国成立后,沁水县先后隶属于长治专署长治地区、晋东南地区。1958年10月,沁水县并入阳城县,1959年10月沁阳分治。从1985年起,沁水县隶属晋城市。
探讨沁水县的地名由来,首先得追溯“沁水”二字的起源。沁河古称沁水,又名少水。据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三年》记载,齐侯伐晋,取朝歌,于孟门、太行设军,封少水,实指端氏附近河段。
沁水县的历史
元至元三年,端氏县并入沁水县,属晋宁路。近现代历史:明代隶冀宁道,清代属泽州府,民国三年改属冀宁道。1938年3月3日,沁水县城沦陷于侵华日军。抗日战争期间,中共在沁水境内开辟出多块抗日根据地。1944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。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。
年4月沁水全境解放。1946年5月沁南县改名为沁水县。1947年7月士敏、沁水两县合并,恢复原沁水县建制。1949年4月山西全境解放,沁水县改属翼城临时专署。新中国成立后,沁水县先后隶属于长治专署长治地区、晋东南地区。1958年10月,沁水县并入阳城县,1959年10月沁阳分治。
沁水县,位于中国山西省南部,历史悠久,地理位置独特。从春秋时期属晋,到战国时期归属韩,这一地区见证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变迁。古县治所在今沁水县城东郑庄镇河头村,北魏时期在今县城西设东永安县,北齐时改名为永宁县。
端氏的基本概况
〖One〗、端氏,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,其历史源远流长。在夏商之前,便有先民在此地繁衍生息。春秋时期,韩、赵、魏三家分晋,曾迁晋君至端氏聚落。西汉时期,端氏设县,隶属于河东郡。三国、西晋、北魏,端氏先后属平阳郡、安平郡管辖。隋朝开皇三年,端氏县治由西城村迁至端氏村,隶属长平郡。
〖Two〗、三国、西晋属平阳郡。东晋隶建兴郡,北魏属建州,端氏时废又复置,隶建州安平郡。并在今城西另设东永安,西河、高延三县,隶属建州泰宁郡。北齐仍属建州,西河、高延并入东永安县,东永安改为永宁县,和端氏县同属建州安平郡。
〖Three〗、端氏村占地面积10平方公里,辖有20个自然庄,居住着4105口人,耕种着3800多亩土地。镇上设有70多个县级单位机构,常住人口约15000余人,是沁水县第一大村,也是沁水东部的经济、商贸、文化中心。
〖Four〗、所以赵国势力的南侵极大的损害了韩、魏两国的利益,因而遭到两国的极大抵抗。公元前351年魏夺赵皮牢、泫氏,打通了河内地区与河东地区的交通,而韩国亦取得了少水中游的端氏,使上党与韩都之间的联系得以恢复。总之在上党南部地区的的争夺中,赵国基本上处于劣势,其势力范围是不断向北退缩的。
里必煤矿好还是端氏煤矿好
都好。里必煤矿:里必煤矿位于山西省晋城市沁水县,地理位置优越,交通便利,有利于煤炭的运输和销售,里必煤矿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,储量大,品质优良,为煤矿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。端氏煤矿:端氏煤矿注重安全生产管理,建立了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,确保了煤矿的安全生产。
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,加快现有煤矿的技术改造,推行一个矿井一个工作面的新井建设,提高煤矿装备现代化、系统自动化、管理信息化水平,加快安全高效矿井建设。大力推进中小型煤矿机械化。
标签: 沁水和端氏哪个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